发布时间:2025-02-01 20:05:02
在中国古代,茶膏的诞生与唐代茶业的繁荣紧密相连,尤其是陆羽的《茶经》和贡茶制度的建立。民贡茶膏首次出现在南唐闽康宗时期,其制作工艺独特,外部装饰显贵,数量稀少,象征着尊贵。茶膏在唐代的制作与饼茶工艺有关,通过蒸、捣、拍等步骤,茶叶中的部分茶汁分离,形成膏化现象,但未完全分离出茶膏。
真正意义上的茶膏在宋代形成,宋代制茶工艺更上一层楼,茶膏作为独立的茶品,如“玉蝉膏”和“缕金耐重儿”被记载。宋代通过榨取工艺,成功将茶膏从茶叶中分离,用于独立产品或饼茶表面涂层。宋代皇帝如宋徽宗甚至将茶膏的质量视为鉴茶标准。
然而,明代废止了复杂的茶膏制作,明代之后直至清代,茶膏在云南地区得以保留和改良,最初是通过大锅熬制,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不科学,影响了茶膏的品质。清朝宫廷御茶房采用改良的低温提取工艺,使得茶膏品质大增,正式定名为“普洱茶膏”,并在《本草纲目拾遗》中被正式记录。
茶膏在清代后期再次受到关注,并在18世纪作为国礼赠予外国使团,但随着清朝的结束,制作方法逐渐式微。直到当代,茶膏制作工艺在科技推动下得到更新,现代茶膏制作技术是对古代工艺的传承和创新,如常温仿生浸提工艺,标志着茶膏艺术的再兴。